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13篇
  免费   2109篇
  国内免费   3650篇
测绘学   428篇
大气科学   1622篇
地球物理   2875篇
地质学   6908篇
海洋学   1173篇
天文学   384篇
综合类   1165篇
自然地理   81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255篇
  2018年   294篇
  2017年   252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280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299篇
  2012年   316篇
  2011年   786篇
  2010年   596篇
  2009年   725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548篇
  2006年   743篇
  2005年   768篇
  2004年   1308篇
  2003年   911篇
  2002年   655篇
  2001年   523篇
  2000年   422篇
  1999年   435篇
  1998年   493篇
  1997年   433篇
  1996年   328篇
  1995年   303篇
  1994年   253篇
  1993年   456篇
  1992年   378篇
  1991年   195篇
  1990年   90篇
  1989年   118篇
  1988年   65篇
  1987年   97篇
  1986年   53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15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9篇
  1976年   11篇
  1940年   9篇
  1937年   15篇
  1933年   13篇
  192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本文对采自华南两个成岩成矿系列花岗岩中的黑云母进行了DTA特征和其他热性质的比较。发现可根据黑云母的OH脱失峰温度、熔化吸热峰的形状、熔化热及熔化后产物的形态来区分不同成因的花岗岩。文中还探讨了造成黑云母热性质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2.
横断山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岩石中黑云母的标型特征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本文研究了横断山区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类岩石中黑云母的化学成分、微量元素、结构和物理性质等。结合花岗岩类岩石的成因类型,将黑云母分为三个亚种:富镁黑云母(MF=1.3—1.5)、镁黑云母(MF=1—1.3)和富铁黑云母(MF=0.5-1)。  相似文献   
993.
黄钇钽矿形成条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实验表明,黄钇钽矿需要在温度≥500℃,溶液pH≈4.0-7.5,压力500—1500bar的范围内形成,与褐钇铌矿相比,其形成条件的范围要窄得多。 不同的稀土元素在形成黄钇钽矿时的成矿温度亦不同。钇族稀土成矿温度相对较低且相互接近,铈族稀土的成矿温度比钇族稀土高得多,并随原子序数减小而迅速增高,以致La、Ce、Pr、Nd在一般的地质条件下难以形成这种结构的矿物,这就是至今在自然界发现的黄钇钽矿均为钇族稀土占优势的原因之一。实验还表明,大量F、P等组分的存在,对黄钇钽矿的形成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994.
研究超镁铁岩中八面体假象蛇纹石和绿泥石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继1981年首次报导八面体假象蛇纹石之后,在同一超镁铁岩中又发现了一些八面体假象含铬绿泥石,后者是交代前者的产物。通过研究我们认为:1)八面体假象绿泥石中的Al、Cr等元素来自铬铁矿石;2)和八面体假象蛇纹石一样,八面体假象绿泥石的最初原生矿物也应为γ一橄榄石,后者的形成压力为140×10~8Pa(140Kb),相当于500公里的深度;3)包有八面体假象蛇纹石和绿泥石的铬铁矿可能是一种直接来自深部地慢的铬铁矿类型;4)藏北岩带的两处(安多和阿里地区)超镁铁岩中出现八面体假象矿物说明藏北超镁铁岩带(或岩带的几处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可能深于藏南超镁铁岩带。  相似文献   
995.
行星边界层内低涡的环流结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守亭 《气象学报》1983,41(3):285-295
本文研究了常见低涡在行星边界层内的环流结构,指出了在行星边界层内的摩擦作用下,较弱的低涡就可以导致明显的径向流动,产生从四周向低涡中心的辐合,使中心附近垂直运动达到中尺度垂直运动的量级。同时利用多参数摄动法对非定常轴对称减弱低涡进行了环流结构的演变分析。  相似文献   
996.
Ten spinel-lherzolite inclusions and one olivine-websterite inclusion,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Fujian, Jiangsu, Hebei and Yunnan Provinces, consist of olivine (FΦ87.7–91.2), enstatite (En87.3–89.7), Cr-diopside and spinel. According to the Mg/(Mg+Fe2+) ratios in the rocks and their mineralogies, they are designated to the Cr-diopside type. The websterite is composed of bronzite (En71.9) and augite, while the gabbro-norite consists of hypersthene (En68.9) and augite, belonging to the Al-augite type. The geothermos of spinel-lherzolites were calculated with four geothermometric methods, giving a temperature range of 925°–1,072°C. However, according to P. R. A. Wells' method, temperatures range from 845δ to 1,014°C, and by D. H. Lindsly's approach, from 716°–974°C. Pressures range from 15.1 to 19.8 kb. Genetically, Spinel-lherzolites and olivine-websterite are thought to have been derived from residual mantle material by partial melting at approximately 1,000°C and at a depth of about 50–70 km. Websterite and gabbro-norite may be products of the crystallization-differentiation of alkali basaltic magma.  相似文献   
997.
鲜水河断裂带的构造大地测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短边GPS点阵、短基线标石阵和精密激光测距 ,在与鲜水河断裂带的断层破裂带垂直的剖面上和构造盆地内进行构造大地测量 ,获得了断层软弱带和断层蠕变带上的最佳形变分布。综合利用相关地学成果和理论 ,揭示了构造形变所隐含的动力学信息 ,识别了断层应变带、塑性流变带和主断面在地面的分布范围。用外围GPS远场联测成果探讨了该断裂带的驱动力机制 ,匡正了其“左旋”运动和现今活动速度的含义。最后 ,评估了该断裂的地震活动趋势  相似文献   
998.
西南三江地区造山演化过程及成矿时空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骆耀南  俞如龙 《矿物岩石》2001,21(3):153-159
三江地区单凭“一次造山”是难以圆满解释的。本文试以“多次造山”多期成矿”的思路作出合理说明。晚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多岛海造山阶段,羌塘弧、江达弧和临沧弧应为前锋弧,其后由一系列弧后盆地和岛弧或残余弧(或微大陆)组成。中生代中-晚期为陆内俯冲造山阶段,推测金沙江带、哀牢山带和龙门山-锦屏山带为俯冲主边界,从而形成本区燕山期重熔型花岗岩带,控制相应矿产的分布特征。新生代陆内转换造山阶段,造成特征的构造-岩浆-成矿带,具有生成大型或超大型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999.
东昆仑山南缘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和斜向俯冲作用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东昆仑地体和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之间的会聚边界是一条位于东昆仑南缘的大型转换挤压构造带。研究表明该带的东段(阿尼玛卿段)和西段(东-西大滩段)构造特征不同,阿尼玛卿段的构造以印支期具往南西造山极性的逆冲叠覆岩片和新生代脆性左行走滑构造为特征,东-西大滩段是由220Ma形成的EW向韧性左行走滑剪切带及两则伴生的挤压褶皱断裂带组成,韧性变形持续至20Ma,之后表现为脆性左行走滑构造再活动。因此,东昆仑南缘大型会聚带是一条由东段的“收缩挤压”为主向西段的“转换挤压”逐渐过度的特殊复杂的构造带,它的形成与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往NE方向斜向俯冲于东昆仑地体之下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西藏易贡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地貌与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4月9日19时59分18.2秒,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境内易贡乡发生了特大崩塌—滑坡—泥石流。构造上它发生在印度板块阿萨姆楔入角复合地带的西侧,也是高原腹地向东侧山地下降的过渡带,重力作用明显。根据便携式GPS定位仪实地测定和滑坡前后的卫星影像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堆积物形成了一座长约5.7km、宽约1.5km的“天然大坝”,完全堵塞了易贡藏布河干流,崩塌滑坡体总方量超过3.8×10~8m~3。根据区域地震台网的记录,其振动持续的时间为6min,其中最大振幅的持续时间为2min。震相分析表明有3组较为明显的震相,对应着3次较大的地表振动。计算获得崩塌滚落的平均速度约为48m/s,伴随崩塌滚落的同时,滑坡泥石流的平均滑动速度也达到了16 m/s,比一般泥石流流动速度要大一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